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乡村现代化之路
党的二十大向世界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联系
通过梳理人地关系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在农牧业产生以前的阶段,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原始共生的关系,或者说是“动物社会”;在原始农牧业及小农经济阶段,人类顺应自然环境,处于农业文明,农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受困于自然环境及条件;到工业革命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大改造,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引发“城市病”与“农村病”的并发症——人类与自然环境多表现“互害”状态,引发人地矛盾;之后,人类社会向建设理想环境的阶段过渡,各国都在寻求人类和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途径与措施,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结合我国发展实际,“生态文明”和“两山理论”则是在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提出的寻求人地关系协调共生的指导理念,乡村振兴战略则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宏观战略指引。
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从人地关系角度解释和揭示城乡地域形成的基础,以及乡村子系统与城市子系统不同的地域功能,构成了城乡地域系统理论的核心理念。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决定着城乡地域功能的形成和演变,以及与功能相联系的空间结构的变迁。根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精髓:地域功能性、系统结构化、时空变异有序过程及效应的差异性及可调控性,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地域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指出,由于人类的某些不合理活动,使得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之间、人类活动各组成部分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发展和不调和趋势。基于此,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当前乡村振兴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主体的农村人才的流失;二是乡村振兴战略地域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紊乱。同时,人地关系理论也指出了要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谋求人和地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联系上保持相对平衡,这是维持整个世界相对平衡的基础;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可容忍度,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协调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人地关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形成有比例的组合,而且关键还在于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紧密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调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推进中国式乡村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包含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来分析,人是处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一端的关键因素,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可以有效调控人地关系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状态。乡村人才振兴关键在于三个层面:一是农村基层组织的振兴;二是农业产业化带头人的振兴;三是具备“人力资源”要素的新型农民的振兴。按照人口迁移的“推拉说”理论,当前发展阶段,农村应主导将其之前人口发展的“推力”转化为“拉力”,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导向来驱动,如:通过大学生村官,驻村第一书记等措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乡贤文化以及大学生回乡创业扶持计划,引进和培养农业产业化带头人;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和地方专项计划培养新时代知识技术型新农民。不断建立完善乡村人才发展机制,为乡村地域系统中“人”的要素提供基本制度保障;同时,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要素的提升,以及农村人才公寓的保障性政策的出台和完善,进一步增强乡村田野风光以及民俗文化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农村对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的“拉力”,促进农村人才“回流”。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就是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农业农村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面,农村地理环境与城市地理环境相依相存,但在城市化及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城市环境治理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作为乡镇企业进驻农村地区,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第二个方面,农村自身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处于粗放经营模式,各种农膜化肥农药及畜禽粪尿污染日益加剧;第三个方面,农村给排水及环卫等基础设施欠缺,造成生活垃圾漫山遍野;第四个方面,之前在发展农村经济的驱动下,人们只要“金山银山”,破坏了“绿水青山”,造成资源浪费与破坏,环境污染与恶化。这四个方面,既从农村地域系统内部破坏了人地关系,又阻碍了城乡地域系统的协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不仅威胁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更是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导致改变农村环境的主体缺失,农村环境陷入人地关系的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恶性循环,需要分别从农村地域系统本身,农村地域系统作为城乡地域系统子系统,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三个层面全面分析系统中要素与功能及相互反馈关系。首先,围绕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稳定、人居环境健康、宜居宜业的目标,从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环境要素入手,科学审视农村地理环境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将乡村生态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进行综合考虑,通过生态系统功能调控,科学解决乡村河道水系功能脆弱、自然生境蚕食、植被保育不良、景观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其次,科学判别农村地域系统做为城乡地域系统子系统自身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要素的内部相互作用机制及自然要素与系统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反馈关系,找出“绿水青山”这把“金钥匙”,通过配套农村环境治理设施和队伍,提高乡村植被群落生境匹配度及乡土文化性,实现“金山银山”的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农村人地关系的和谐状态。最后,通过疏通城乡地域系统中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技术流、物质流等“流空间”的阻滞因素,借助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的生态及经济效益功能,重点重塑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的软质轮廓,恢复乡村林地水系自然生态功能,保护乡村地区的自然植被及其生境,筑牢城乡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基础,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系统的景观互补性及功能协调性。